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宋代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抒情   同情   谴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鸟儿恋着故乡呜叫不止,公主在悲笳声中远嫁万里。

墓草青青魂魄再不能回来,青苍苍的山崖上,为谁留下了手迹。

美貌的女子自古受到容颜的牵累,高官厚禄的人有几个考虑国家生计。

行路的人到这里白白地叹息,山崖上花开草长随着季节交替。

注释

崇(chóng)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据《唐会要》卷六载:“公主,仆固怀恩女,大历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出嫁回鹘可汗。”

手痕:指崇徽公主手痕碑,在今山西灵石县。相传公主嫁回纥时,道经灵石,以手掌托石壁,遂留下手迹,后世称为手痕碑,碑上有唐人李山甫《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诗刻石。

韩内翰:韩绛,内翰指翰林学士。

啁啾(zhōu jiū):鸟鸣声。

笳(jiā):古代一种管乐器,即胡笳,从塞北和西域一带传入中原。因其声悲咽,故称悲笳。

青冢(zhǒng):传说王昭君之墓长年长满青草,故名之“青冢”。这里用来代指崇徽公主之墓。

翠崖遗迹:指崇徽公主手痕。

玉颜:代指美丽的女子。

肉食何人:肉食人,居官享俸者。

创作背景

赏析

在这首诗里,诗人对崇徽公主不仅是怜其远嫁,哀其不幸,而且从政治上指明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这就使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

诗从对比开始。诗人的眼前出现了当年崇徽公主远嫁时的凄凉清景。“啁啾”是形容鸟的细碎鸣叫声,白居易《燕诗》诗:“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作者在这里倾注了自己对她的怜惜同情。“青家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在感情上更进一层,同时,诗人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实。诗人在这里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而用了一个“魂”字,则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同时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形象,她满眼含着哀怨的泪水在“翠崖遗迹”之间飘荡。青草年年绿,此恨绵绵无绝期。接下来作者奇峰突起,发出议论:“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诗人发自肺腑地提问:自古以来,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此联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末联,作者笔锋一转,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涧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愤慨直至无可奈何的叹息,在时间上,则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127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云谣

先秦佚名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复能来。

抒情    离别   

鸟鹊歌

先秦佚名

仰飞鸟兮乌鸢。凌玄虚兮号翩翩。


集洲渚兮优恣。啄虾矫翮兮云间。


任厥性兮往还。妾无罪兮负地。


有何辜兮谴天。帆帆独兮西往。


孰知返兮何年。心惙惙兮若割。


泪泫泫兮双悬。彼飞鸟兮鸢鸟。


已回翔兮翕苏。心在专兮素虾。


何居食兮江湖。徊复翔兮游颺。


去复返兮于乎。始事君兮去家。


终我命兮君都。终来遇兮何辜。


离我国兮去吴。妻衣褐兮为婢。


夫去冕兮为奴。岁遥遥兮难极。


冤悲痛兮心恻。肠千结兮服膺。


于乎哀兮忘食。愿我身兮如鸟。


身翱翔兮矫翼。去我国兮心摇。


情愤惋兮谁识。

抒情    亡国   

伐檀

先秦佚名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抒情    诗经    古诗三百首   
© 2020 唐诗三百首 | 意见箱 | 纠错 | 申请收录 | 邮件:web377@qq.com| 豫ICP备16001114号 |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及搜索引擎,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处理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