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的诗文全集共收录1首

祭亡妻程氏文

宋代苏洵

呜呼!
与子相好,相期百年。
不知中道,弃我而先。
我徂京师,不远当还。
嗟子之去,曾不须臾。
子去不返,我怀永哀。
反复求思,意子复回。
人亦有言,死生短长。
苟皆不欲,尔避谁当?
我独悲子,生逢百殃。
有子六人,今谁在堂?
唯轼与辙,仅存不亡。
咻呴抚摩,既冠既昏。
教以学问,畏其无闻。
昼夜孜孜,孰知子勤?
提携东去,出门迟迟。
今往不捷,后何以归?
二子告我:母氏劳苦。
今不汲汲,奈后将悔。
大寒酷热,崎岖在外。
亦既荐名,试于南宫。
文字炜炜,叹惊群公。
二子喜跃,我知母心。
非官实好,要以文称。
我今西归,有以藉口。
故乡千里,期母寿考。
归来空堂,哭不见人。
伤心故物,感涕殷勤。
嗟予老矣,四海一身。
自子之逝,内失良朋。
孤居终日,有过谁箴?
昔予少年,游荡不学,
子虽不言,耿耿不乐。
我知子心,忧我泯没。
感叹折节,以至今日。
呜呼死矣,不可再得!
安镇之乡,里名可龙,
隶武阳县,在州北东。
有蟠其丘,惟子之坟。
凿为二室,期与子同。
骨肉归土,魂无不之。
我归旧庐,无不改移。
魂兮未泯,不日来归。

题三游洞石壁

宋代苏洵

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长溪冷欲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尔不能。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宋代苏洵

内翰执事: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则已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入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既又反而思,其向之所慕望爱悦之而不得见之者,盖有六人焉,今将往见之矣。而六人者,已有范公、尹公二人亡焉,则又为之潸然出涕以悲。呜呼,二人者不可复见矣!而所恃以慰此心者,犹有四人也,则又以自解。思其止于四人也,则又汲汲欲一识其面,以发其心之所欲言。而富公又为天子之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远者又在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而饥寒衰老之病,又痼而留之,使不克自至于执事之庭。夫以慕望爱悦其人之心,十年而不得见,而其人已死,如范公、尹公二人者;则四人之中,非其势不可遽以言通者,何可以不能自往而遽已也!

执事之文章,天下之人莫不知之;然窃自以为洵之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长,其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让,有执事之态。陆贽之文,遣言措意,切近得当,有执事之实;而执事之才,又自有过人者。盖执事之文,非孟子、韩子之文,而欧阳子之文也。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己也。夫誉人以求其悦己,洵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

虽然,执事之名,满于天下,虽不见其文,而固已知有欧阳子矣。而洵也不幸,堕在草野泥涂之中。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而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自尤

宋代苏洵

五月之旦兹何辰,有女强死无由伸。


嗟予为父亦不武,使汝孤冢埋冤魂。


死生寿夭固无定,我岂以此辄怨人。


当时此事最惊众,行道闻者皆醉辛。


余家世世本好学,生女不独治组{左纟右川}。


读书未省事华饰,下笔亹亹能属文,


家贫不敢嫁豪贵,恐彼非彼难为亲。


汝母之兄汝叔舅。求以厥子来结姻。


乡人婚嫁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


生年十六亦已嫁,日负忧责五欢欣。


归宁见我悲且泣,告我家事不可陈。


舅姑叔妹不知道,弃礼自快纷如云。


人多我寡势不胜,祗欲强学非天真。


昨朝告以此太甚,捩耳不听生怒嗔。


余言如此非乃事,为妇何不善一身。


嗟哉尔夫任此责,可奈狂狠如痴麏。


忠臣汝不见洩治,谏死世不非陈君。


谁知余言果不妄,明年会汝初生孙。


一朝有疾莫肯视,此意岂尚求尔存。


忧惶百计独汝母,复有汝父惊且奔。


此时汝舅拥爱妾,呼卢握槊如隔邻。


狂言发病若有怪,里有老妇能降神。


呼来问讯岂得已,汝舅责我学不纯。


急难造次不可动,坚坐有类天王尊。


导其女妻使为孽,就病索汝襦与裙。


衣之出看又汝告,谬为与汝增殷勤。


多多扰乱莫胜记,咎汝不肯同其尘。


经旬乳药渐有喜,移病余告未绝根。


喉中喘息气才属,日使勉强飡肥珍。


舅姑不许再生活,巧计窃发何不仁。


婴儿盈尺未能语,忽然夺去词纷纷。


传言姑怒不归觐,急抱疾走何暇询。


病中忧恐莫能测,起坐无语涕满巾。


须臾病作状如故,三日不救谁缘因。


此惟汝甥汝儿妇,何用负汝漫无恩。


嗟余生女苟不义,虽汝手刃吾何言。


俨然正直好礼让,才敏明辩超无伦。


正应以此获尤谴,汝可以手心自扪。


此虽法律所无奈,尚可仰首披苍旻。


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犹或闻。


只今闻者已不服,恨我无勇不复冤。


惟余故人不责汝,问我此事久叹呻。


惨然谓我子无恨,此罪在子何尤人。


虎跑牛触不足怪,当自为计免见吞。


深居高堂闭重键,牛虎岂解逾墙坦。


登山入泽不自爱,安可侥倖遭骐驎。


明珠美玉本无价,弃置沟上多缁磷。


置这失地自当尔,既尔何咎荆与榛。


嗟哉此事余有罪。当使天下重结婚。

菊花

宋代苏洵

骚人足奇思,香草比君子。


况此霜下杰,清芬绝兰茞。


气稟金行秀,德备黄中美。


古来鹤发翁,餐英饮其水。


但恐蓬藋伤,课仆加料理。

欧阳永叔白兔

宋代苏洵

飞鹰搏平原,禽兽乱衰草。


苍茫就擒执,颠倒莫能保。


白兔不忍杀,叹息爱其老。


独生遂长拘,野性始惊矫。


贵人识筠笼,驯扰渐可抱。


谁知山林宽,穴处颇自好。


高飚动槁叶,群窜迹如扫。


异质不自藏,照野明暠暠。


猎夫指之笑,自匿苦不早。


何当骑蟾蜍,灵杵手自捣。

云兴于山

宋代苏洵

云兴于山,霿霿为雾。


匪山不仁,天实不顾。


山川我享,为我百诉。


岂不畏天,哀此下土。


班班鸤鸠,谷谷晨号。


天乎未雨,余不告劳。


谁为山川,不如羽毛

题白帝庙

宋代苏洵

谁开三峡才容練,长使群雄苦力争,


熊氏凋零馀旧族,成家寂寞闭空城。


永安就死悲玄德,八阵劳神叹孔明。


白帝有灵应自笑,诸公皆败岂由兵。

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仙都山鹿

宋代苏洵

客来未到何从见,昨夜数声高出云。


应是仙君老僮仆,当时掌客意犹勤。

苏洵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 2020 唐诗三百首 | 意见箱 | 纠错 | 申请收录 | 邮件:web377@qq.com| 豫ICP备16001114号 |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及搜索引擎,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处理该内容。